青龙电影节 高清

评分:
9.0 推荐

分类: 记录片 法国 2012

导演: 佟大为   

剧情介绍

被叫停的北京独立影像展最终在纽约“复活”
 《没有电影的电影节》放映结束后的问答环节。左起分别是电影人黄骥、翻译Connie Ka、电影人王我、活动组织者史杰鹏、钱盈和谢枫
 8月19日晚,纪录片《没有电影的电影节》在纽约哈林区梅索斯纪录片中心(Maysles Documentary Center)的影院进行了首映。这部反映去年夏天第11届北京独立影像展事件全貌的作品,由众多艺术家、独立电影人、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所提供的影像素材共同组成,电影人王我进行剪辑整理,直到放映当天才匆匆完成最后的调试。其成片时间距离去年的事件发生刚好相隔一年。
 这也是题为“边缘影像:2012-14北京独立影像展最佳作品”系列展映活动中的第10场放映。刚过去的8月20日,纽约亚洲协会中展映了组织者之一的史杰鹏和Libbie Cohn合作的影片《人民公园》。至此,这次持续时长1个多月的活动已经过半,剩下的8场放映将在纽约亚洲协会、美国华人博物馆和Union Docs等处陆续举行,直到9月13日。
 活动的三位组织者钱盈(Karin Chien)、谢枫(Shelly Kraicer)和史杰鹏(J. P.Sniadecki)各自分别有着制片人、影评人和导演的身份,他们对独立电影,尤其是中国的独立电影有着长期的观察、研究和参与。在去年8月北京独立影像展被叫停之后,他们立即打算将这些影片带来纽约以示支持和声援。此外,三人还在今年7月7日发起网络筹款,在短短一个月内,活动共收到264位支持者总计近1.45万美元的款项,以用于邀请部分独立电影人来纽约参加放映的路费,以及活动相关宣传品的印刷制作等费用。
 北京独立影像展由栗宪庭电影基金主办,创始于2006年,近年来已发展成为中国一个较具影响力的独立影像展,但该影像展的发展也吸引了当局的注意。2012年,在宋庄举行的独立影像展在开幕仅3小时后便被当局拉闸断电,观众被驱散。去年,影像展仍然举行,但在开幕前夕被当局叫停,之后其宋庄的办公所在地遭到断水断电,执法者强行进入带走了电脑、文件和电影资料,甚至在交涉中发生了肢体冲撞等一系列事件。这其中牵涉到自由表达、政府审查和公共活动的组织等敏感问题,因而难以避免地陷入重重纷争之中。
 在去年北京独立影像展被迫中断后,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就像哈维尔所说的“后极权社会由恐惧感维持”:“在我看来,中国官方统治者也是处在极度的恐惧状态中……它对任何的风吹草动,对任何人群的聚集都是心怀恐惧,因为它不知道这些人会做什么、说什么。拿官方的话来说就是‘要将其扼杀在萌芽中’。” 因此“被禁作品”、“中国不想让你看到的电影”等措辞,自然成为了大部分当地媒体对此次展映进行报道的标题。
 尽管与第11届北京独立影像展被叫停的事件密切相关,这次纽约的展映却并非对前者的直接挪移或复制,在北京独立影像展艺术总监王宏伟的建议之下,精选了过去三年参展过的优秀作品。除了艾未未的《平安乐清》、胡杰的《星火》等政治类题材,还包括了大量的纪录片(如邹雪平的《吃饱的村子》等)、实验艺术电影(如陈轴的《我不不不是陈轴》等)、女性导演作品(如文慧的《听三奶奶讲过去的故事》等)和动画短片(如白斌的《猎人与骷髅怪》等)等多种形式和门类。在全部29部参展影片中,有至少10部在此前获得过各类奖项,确实可谓中国独立电影中的“最佳作品”,也向纽约的观众提供了一次较为全面的呈现。
 组织者之一的谢枫表示:“我最初对作品的选择并不完全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而是因为这些作品本身用特别的方式展现出了中国艺术家和电影人们非常美妙的创造力,他们用作品呼应了当下快速变化的中国。”“新的艺术形式”,而非政治题材的表达,是谢枫从这些中国电影中所看到的最大闪光点。《纽约时报》的文章也认为,许多体制外的创作“并不一定涉及到政府认为的敏感话题”。
 电影导演史杰鹏有两部自己的创作也在这次展映之中。其中2013年的《玉门》与中国电影人黄香、徐若涛合作,作品介于真实和虚构之间的影像语言使其夺得了当年影像展的实验创新奖。史杰鹏仍然记得自己2008年初到北京的感受:“我当时觉得就像是找到了自己的家人和归属。这些中国独立电影人并不受到商业的驱动,也不是为了个人的安全感而进行创作,他们是在探索。”
 王我则谈到了影像展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有一点很好就是影像展常设有其他国家作品展映的单元,例如意大利、比利时、日本等等。影展的工作人员会很专业地翻译字幕,包括很多像是非洲或菲律宾等小语种地区的电影。平时看到的机会就少,也很少人去做这方面的工作。”文化的交流,或许正是北京独立影像展以及此次纽约展映等活动所希望促成和坚持的。
 独立电影遭到边缘化或是排挤并非只在中国发生。谢枫坦言东西方各有其艰辛之处:“在东方有政治审查,西方则是商业审查。拿中国来举例,与功夫片或是章子怡等明星参演的电影相比,成本低、预算紧的独立电影作品更难有机会在除了艺术节之外的活动上被看见。”
 尽管受众少,但独立电影在许多国家都有各自的推广渠道和发布平台。艺术院线是较为常见的专门机构之一。而与美术馆进行协作也渐渐成为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纽约的影像博物馆(Museum of the Moving Image)就在今年4月举行了台湾导演蔡明亮作品的专题展,用博物馆的眼光和策展补充了影院的语境,也将艺术电影带给更多观众。
 或许,独立电影在今天的遭遇也只是进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人们对陌生事物的排斥与否定也是独立电影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之一。在《没有电影的电影节》一片中,影像展主办者和电影基金创始人栗宪庭对着镜头聊到自己过往的经历:80年代时抽象艺术曾经一度被视为禁忌,后来大家才慢慢接受;之后当代艺术又成了禁忌,可现在也都为人所熟悉了。说起未来的计划,钱盈表示接下来的6个月将带着这些中国独立电影在北美进行巡展。而在宋庄,第12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开幕在即。

评论:

  • 廖清妍 5小时前 :

    我好不喜欢女主啊…哪里揭示女性困境了,男导演拍的果然

  • 卢竹悦 5小时前 :

    She was too young to know what she wanted

  • 敏寒 6小时前 :

    你以为民国是一个浪漫的时代,其实那只是女性的夺命场,弱者的索命罗盘

  • 以飞鸣 4小时前 :

    我只是把你当个恐怖片来看,因此多得也不要求了。半吊子啊。

  • 出永昌 3小时前 :

    类型所需的迷离气息被华丽的视听取代,个人觉得导演缺少做悬疑、恐怖类型的决心,作为亚类提供了青春片的噱头而已,是那种特别典型的故事一般,但履历出众,拍啥不重要,看点在怎么拍的快项目

  • 廖正青 3小时前 :

    大银幕Dolby版。居然是部高仿铅黄片。但还是同Baby Driver一样的毛病,满溢的配乐/歌曲优先于影像的生成,并暗自对场面调度下达着指令,左右着影像的内部结构,炫技式的调度追随着音乐/金曲,看不到哪怕片刻的灵光闪现。这就是一种本末倒置,而这似乎也正是埃德加赖特的创作惯性,或者说思维定势。惊吓点都成了幼稚、虚假且先存的指示开关。再这么拍下去我要立马拉黑埃德加赖特了…

  • 扈高驰 5小时前 :

    太多的致敬反倒挤占了叙事的空间,既没有《灵魂狂欢节》那样简单的魅力,也无真正的悬疑片的紧凑感。埃德加·赖特显然对于影片的女性视角有些无所适从,只能用华丽的灯光和视觉特效掩盖精神层面的空洞描写,披着复古的外衣贩卖廉价的CG影像(连Cruella都要比它真诚一点点),的确偶有灵光乍现的影像时刻,但总的来说就是一部舒适区电影。

  • 呼延流婉 6小时前 :

    埃德加赖特不搞笑专心搞恐怖的时候,就会有点尴尬。二重身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设定,硬要说的话就是可能就是镜内/境外的空间区隔和互动,包括那些男性幽灵出现时群魔乱舞的画面,也没有比《冷血惊魂》走廊里穿墙而出的手更令人意外。看到前一半的时候,会觉得这片子可能在讲男性凝视和中产/男权双重压迫,可能再加上一点欲望之中必然伴随恐惧之类的心理因素,再看下去,仿佛觉得女主不像是被压迫,倒像是真的自己精神出问题了,等到结尾出现,就完全不困惑了,因为不想知道这是个啥了。究竟是谁得救了?鬼知道。还有,谁给安雅设计的那条孕妇粉裙?真要命。

  • 庆宜欣 6小时前 :

    埃德加·赖特一贯的特色,各种类型和迷影的杂糅。杀人狂、精神病,最后竟然还有鬼屋,多种恐怖片元素集合。优质的镜头语言、音乐品味和女演员让影片有着本应有的“精彩”,只是女主角看到鬼魂就要四处奔跑,我都不知道她为什么要跑,也不明白她要跑到哪里去,而这样的情节竟然在后半段频繁出现,实在令人难以忍受。妓女如同演员,女明星梦碎伦敦,这样的升华,好像已经司空见惯平平无奇了。

  • 刘毅然 2小时前 :

    威尼斯非竞赛单元全球首映,《Baby Driver》导演埃德加·赖特的新片。题材有趣但不恐怖,结构问题略有瑕疵。主演之一的安雅·泰勒-乔伊昨天穿上死亡芭比粉礼服也太美了,不愧是新晋的世界顶流女星。我该补《后翼弃兵》了🎀

  • 左丘星驰 6小时前 :

    【B-】那些被CG抹去面孔,以叠影呈现给观众的影像幽魂,一路追杀到最后却露出受害者的面孔,复古语境当然随之失效。得益于埃德加·赖特的导演水准,纵使是复古趋向却也能在电影中埋下足够多的作者时刻。当然是好看的,也是好听的,却不一定有趣。正如公寓外面那个以固定频率闪烁红白蓝灯光的广告牌一样,喧宾夺主的光影符号,告知观众这是一场回到过去的仪式。但实际效果总是间离的,就好像女主一样,从未真正融入六十年代的SOHO区(纸醉金迷质感的失效)与其说是复古怀旧倒不如称之为时代倒退。第三幕自然走向了“反转再反转到反杀”的剧作设置,并在辩证探讨和大团圆下注定其必然的失败,既然都尝试复辟铅黄影调,为何不正视那些本就愚蠢的剧情,一昧的粉饰只是逃避,不加掩饰才是真诚!

  • 卫浩哲 8小时前 :

    两星半,作为惊悚片过得去(导演优势),作为悬疑片不及格(剧作缺陷),梦境/幻像的铺展毫无悬念感,房东身份的反转在前情里找不到一点映照,无论符号层面还是视听层面,警察作为烟雾弹真的纯粹只是为了迷惑观众,女主角的专业跟主线表达完全脱钩,无脸鬼魂们寻求救赎的真实意图揭示跟此前一直被用来制造恐怖的功能对照起来成了一个尴尬的冷笑话,至于伦敦的城市性格,大概在片尾字幕里终于被想起来了。

  • 无伟才 7小时前 :

    类型所需的迷离气息被华丽的视听取代,个人觉得导演缺少做悬疑、恐怖类型的决心,作为亚类提供了青春片的噱头而已,是那种特别典型的故事一般,但履历出众,拍啥不重要,看点在怎么拍的快项目

  • 巧一禾 7小时前 :

    如果故事在Eloise的雨中追逐下结束,那这将成为一部近乎完美的心理惊悚片:香艳却不艳情,妖冶却不靡乱,镜中人的变化、红白蓝三色切换映射自我意识,anya出场的一幕美到可以成为影史经典;然而这一切惊才绝艳在影片最后三十分钟戛然而止,导演为了使作品变成一部标准万圣夜商业片,强行给故事套上闭环,又安了个极其cliche的happy ending。这部作品给其他导演来拍应该会有更好的效果。

  • 戚梦琪 0小时前 :

    埃德加·赖特拍了一部属于他的《好莱坞往事》,奇幻惊悚设定下的复古大巡礼,希区柯克遇上波兰斯基,对老套的故事用精妙绝伦的视听手段和出色的叙事、剪辑进行重塑,把惊悚配乐和劲歌金曲合成一起的想法更是让人拍手叫绝,恐怖重场戏的氛围营造和对于镜像的运用都到了最最顶尖的水平,值得收一套4K。

  • 卫品如 0小时前 :

    实在是不喜欢看心理素质极差的,精分主角设定。满大街乱跑,得亏伦路窄,车速慢。但想想也是,不把女主搞这么讨厌,也显不出安雅女神演的反派这么飒。屋子里藏尸体这个设定太bug了,几十具,啥防腐技术啊。

  • 卞光亮 4小时前 :

    #2021.130#Thats a lovely name!杀得好!集体无脸男哈哈哈哈,男性标签化,男性导演,剪辑也不错

  • 怡依 9小时前 :

    越往后越智障,女主全程一脸抽筋,男主白痴脸工具人儿,营造恐怖氛围全靠滋哇乱叫、满街乱跑,结局更糊弄,咋的靠三件不同颜色的同款裙子走三秒钟T台是明日之星了?

  • 昌文昊 9小时前 :

    这部电影诠释了当赖加(导演)不再赖加(作者气质),丁正勋的摄影很棒,安雅很美,麦肯齐似乎全程被告知「你要演得神经质一点、再给一点受惊吓的表情」,对不起你实在太像可云了,大篇幅的幻象追赶和闪频让人视觉疲劳。全片浪费了一个在镜子里看到幽灵的概念,如果所有的ghosts全部在反光物体里出现会更有意思。母亲那条线也不交代,似《怪房客》那种大伦敦给乡村异乡人带来的无所适从/人情冷漠下的心理恐惧才是应该开发的主线,非要搞女权(结局还崩了),减法没做够,又是时装设计又是唱歌,又是性交易又是校园霸凌,又是魂穿又是旁观者。《热血警探》《僵尸肖恩》里的力道没了,从《Baby Driver》开始就在向散装MV过度了,意外结局让这片完全降级。(PS:女主设计的服装好难看,很程式化的直男蜜汁审美,对60年代的审美有什么误解?)

  • 厚子瑜 9小时前 :

    比头号玩家还考验眼力! 有点贴合一句台词 “越冷的梗笑的越久”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