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在全球首发式上,日本“手塚动漫制作有限公司”总裁松谷孝征接受了《国际先驱导报》的采访。他披露了一段颇让人感慨的往事。
  手塚治虫1952年就开始创作这个不一样的孙悟空,并做成漫画《我的孙悟空》在杂志上连载。在创作时,手塚治虫也曾经考虑过使用京剧脸谱形象,但最后还是画成了像小熊一样的孙悟空。也许为了以示区别。1989年他去世时,将动画片《我的孙悟空》草案留在人间,这也是手塚治虫的最后一部动画作品。
  而手塚治虫与孙悟空的不解之缘还要追溯到他上中学时。当时,他看了由中国动画始祖万籁鸣兄弟制作的动画片《铁扇公主》,遂下定决心,将动漫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因此,才有了后来的《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帝》等伴随一代人成长的动画片和动画人物。正是他的漫画和动画,拯救了当时频临崩溃的日本动画产业。
  《我的孙悟空》还记载了手塚治虫与万籁鸣之间的友情。
  松谷孝征说:“万先生是手塚先生最尊敬和佩服的人。很多人认为手塚先生受迪斯尼动画的影响比较大,实际上,他受中国动画,尤其是万先生动画的影响更早,也更深远些。”
  1988年,手塚治虫来到中国,特地拜访了已是古稀之年的万籁鸣。回到日本后,手塚治虫完成了他最后一部动画片《我的孙悟空》的草案,并在扉页上写下了“这是我的孙悟空”。
  “他拜访万先生之后已经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完成《我的孙悟空》,是在去世之前用作品和万先生打个招呼,告诉万先生‘我去了’。”说这话时,松谷孝征的语气有些沉重。
  2003年,为纪念阿童木诞生50周年,手塚公司推出了手冢治虫倾注了特殊感情的动画片《我的孙悟空》。

评论:

  • 卫河伶 5小时前 :

    诗意战争片,影调风格独特,无论是方言还是地貌环境,都充斥着浓厚的江南人文墨客风格,叙事层面有些淡,可能是人物线有点多,看似有些集中但却有点散,一条线贯穿力度不要够,在本人看来没有过度的渲染情绪,影片回答的很克制,导演把个人情绪进行收敛,较为真实的还原了士兵个体面对战争与死亡的恐惧,在映衬之下,也在枪林弹雨的残酷之中表达了向死而生的执念。最后的血雨镜头很有感觉—我终于失去了我。

  • 双皓轩 6小时前 :

    整体影片质感适合大银幕

  • 俊雅 0小时前 :

    战争可不就是这样,在一片漆黑中突然的枪响,突然的死亡

  • 优玥 5小时前 :

    美术确实不错。这样拍,可以,但没必要,形式大于内容,体验一下无妨,就是觉得电影院里放不如去美术展上放。总之就是不好看,感受也不深

  • 卫彩宇 1小时前 :

    剧本是不是就写了个大纲?非常潦草,小声地唱衰一下国美分裂出来的电影学院

  • 后诗翠 1小时前 :

    导演不愧是美院出身,视听的诗化、超现实和纪实之间碰撞,调色风格像水墨画卷,又在山水中凝聚血与肉的残忍和天人交战的泥泞——最佳摄影奖实至名归。同时也看到很多前辈导演的影子,老塔、费穆、国师、吴宇森、姜文甚至是万玛才旦(当然他是监制)。导演能把这些元素融合到战争场景当中真的很妙,一开始觉得像1917,后来又发现完全不同。自有其“纯中国化诗电影”的玄机——在我看来就是:人之俗性以及人之神性。最大的短板就是剧本不行,能悟到想表达的,包括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但显然编剧笔力尚且不够,没有表现出来。整个剧作就显得形式大于内容,如果不是视听艺术的烘托,就很难体会到个中深意。

  • 壤驷正初 3小时前 :

    这种时候,能去电影院就尽量去……还有就是,男主太像我同学了

  • 卫舒 2小时前 :

    国美的美好尝试

  • 宣以晴 1小时前 :

    我愿称为一厢情愿的电影,对于形式或者说所谓格调的追求,远远大于电影本身,从全片角色说方言混搭意大利语片尾曲就可直观感受其傲慢。所谓的“中国诗性美学电影”,在我看来也值得一个问号,且不讨论消磨战争残酷性又没有升华的问题,仅画面而言也是割裂的。极度形式化的场面和平庸真实的战斗场面被拼接在一起,反而不伦不类。可能做短片会更好,电影的长度真的让观众疲惫

  • 包秋寒 7小时前 :

    再前门这里看 ̄  ̄)σ的镜头很美,叙事完整,讲述的是一个战士执行任务炸弹药库的故事,故事由此开始由此结束。

  • 折宏浚 7小时前 :

    #2021 BIFF 第六部# 不喜欢,太刻意了。

  • 冀旭彬 1小时前 :

    突破了主旋律电影的固有审美,给敢于“吃螃蟹”创作精神点赞。

  • 山丽容 5小时前 :

    表达是完整的,虽然没有类型化的坚实物理动作,也不是说碰瓷,的确处处是自由间接引语。这个调色也不是水墨,这个二元根本就不是黑和白

  • 偶夏菡 5小时前 :

    6月浙传场放映

  • 仙思佳 5小时前 :

    只见其美,并无诗性。这种美感是摄影带来的,雾色在光影中间穿梭,确实很漂亮。但好像只是为了去拍一个好看的镜头,并不服务于剧情,人物。导致剧情松散,人物单薄,没有令人动容的地方,这些都是与摄影脱轨的

  • 唐锦凡 2小时前 :

    摄影组的默契,就像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帝侯们一样,而演员们的萧山话水平,直接让我恐怖谷拉满了……

  • 卫燕 1小时前 :

    上海唯一一场。剧情有些敷衍,看不出48小时的任务到底有啥紧张感,人物的个性特点直到最后也没记得多少,结局死得也过于草率。美院的片子多数非常追求斯坦尼康式的美学调度,但过于强调这点,反而在本片中,最核心的剧本逻辑性恰恰缺失了,另外色调在剪辑时可能看上去问题不大,但大银幕暗处的细节容易看不清,最后的渐变效果一度以为是银幕坏了……

  • 却晨菲 8小时前 :

    还是不错的,国美的作品,更注重电影的影像美学风格。有国画的“以远取象”的描摹,有着游动视点,散点透视的划动,对人性情节的感受,人物群像模糊象征意味,都是远远地高远观望,感受着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思考,更是去“政治化”的主旋律讴歌,让我想起第五代导演开山之作《一个和八个》。

  • 堂颀秀 7小时前 :

    为了救另外的几百个人,甘愿把自己化为名字。那另外的几百人,他们是为了救谁,而又去战谁呢?谁是手足,谁又是敌人?建构性在小孩子身上还没完全体现,他并没有把你和我分得那么清楚。最终你和我之间的区别也就是谁先开枪罢了。一场浅层次的认同之争,过暗加梦境化的处理让人分不清。

  • 彩静 2小时前 :

    22.6.17学院派优秀学生作品,一些大佬坐镇以及背靠学院支持,拍出这部技术流。故事表述无趣,影像作为了主打趣味体现。忘了哪个导演说的“要学会给自己的作品做减法”,本导演懂得剪辑成只有90min,也看得出来拍了肯定不止这么点。前面山涧徒走多有看头,后面拍成“动作枪战”作甚。全片服化道尽力做样子而成拙,懂得用灰色渐黑白来摸去突兀感,如若彩色,这作品几乎连影像趣味都丢失了。演员极力在表演,通篇像话剧,不知道这是夸还是踩,痕迹生硬。导演坚持以及保留自身风格,是很赞赏的,多磨练吧。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