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近未来,为了治疗现代人类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精神疾病,位于东京的精神医疗综合研究所开发出一种可以反映他人梦境的机器。通过微型DC的帮助,梦境在显示器上呈现出来,更方便找到一个人焦虑的症结。
  某日,三台微型DC失窃,与之相关的研究人员的梦境接连被人侵入,随后受到严重伤害。美女医疗师千叶敦子另一个身份是梦境侦探“红辣椒”,她能够与患者同步体验梦境。为避免盗贼利用微型DC进一步作恶,她不得不潜入受害者的梦中寻找恐怖分子,一场充满奇幻和惊险的争斗旋即展开……
  本片入围2006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荣获2007年葡萄牙奇幻电影节影评人选择奖、2006年蒙特利尔电影节大众选择奖。

评论:

  • 凯侠 4小时前 :

    堕胎类型也看过不少了,不过像这样一部直击“生理痛感”的不多

  • 帝星 4小时前 :

    #SiskelTheater 跟姐妹一起看, 她哭的稀里哗啦不能自己。不能为自己身体做主的痛苦, 男性永远无法体会。做同样的事情, 女性就要因为运气不佳而承受额外的痛苦, 也正因如此, 得到的机会才会倍加珍惜。

  • 向娟巧 0小时前 :

    整整100分钟,代入感有点差。原因在于内心戏太多,稍有压抑却还算自然。鉴于《四月三周两天》与《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再看此片,承认片名是贴合的,但故事性好差!既然是自传体叙事,它是希望靠怎样的镜头去吸引人吗?请原谅我低俗的这样思考。但通过此片——欧洲无论是上世纪60年代还是在今天,对于女性的性建设或心理延伸应该是在战后就从未疏导过,或者说谁也没思考或在意过这件事!

  • 成盛 7小时前 :

    同题材作品中,反而很少有如此直视堕胎这一过程本身以及肉体的痛苦。

  • 可颖 2小时前 :

    堕胎仍然违法的年代里一个女大学生的斗争。情绪的压抑紧张控制得非常好,那种压抑感真的能传递到整个放映厅。把正反打基本上换成要么是全景要么是聚焦一个人其他人是画外音,增强了镜头感染力。一部精准、动人、在当下十分必要的电影。

  • 尉泽雨 8小时前 :

    电影之下的故事即使相隔近六十年,但所有关于此的抗争、影视化改编与法理思辩都在持续不变地上演着;既是持续不断的讯息传达,也是探究绝境之下所面对的挑战与来自周遭、近乎窒息的“系统性恐惧”。与昨天刚刚完成的《珍妮热线》,是行进在截然不同的方向;所以即使层出不穷,每个故事都拥有独特的意义。以数个时间线划分的故事简单、直接并且指向震撼画面所造成的耸动,可以说文学、大学以及对话之中的政论些微陈词滥调,但它也拥有了自己的声量。

  • 嘉勇 6小时前 :

    "正发生”这个片名起得很加分 要是制定和子宫相关教条法典的人也大都长着子宫 那绝不会到了公元2022年还有十几亿人可能会在巨大的生理痛苦和心理折磨下因为拿掉了自己体内一个胚胎而被关进大牢

  • 崔涵菱 4小时前 :

    #SGIFF#没晕倒👀。电影节奏其实很快,几次堕胎戏看得人心都揪了起来,再加上“咚咚咚”的配乐,每一击都仿佛自己在受堕胎之苦,屏幕外的疼痛感完完全全具象到观众身上。

  • 凯腾 2小时前 :

    看完去Google了一下,法国居然是1975年才合法化堕胎的......(蛮好笑的冷知识是苏联是全球第一个合法化堕胎的国家——由列宁同志推动)。哈,计划外的怀孕, “the disease that only women get”.

  • 塞冬卉 3小时前 :

    同是堕胎话题,《四月三周两天》明显在剧本上更丰满,整个社会议题性更强烈,本片则倾向于私人化的表达,无论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比如直白的引产动作就是为了制造临场感,进而引申出对女性“身不由己”的巨大同情,故事虽然发生在六十年代,但现在好多地区依然禁止堕胎,所以悲剧依然是现在时,和片名正好呼应。

  • 廖山菡 8小时前 :

    改编自Annie Ernaux同名自传作品,致只有女人会生的病。

  • 尉迟白山 7小时前 :

    从电影形式上没有太特别的地方,但内容本身让人很触动。女主美得很特别,演得也好(siff uptown)。

  • 信稷 5小时前 :

    【3】狭小的视野和浅焦总能让太多东西变得不可信,所谓的在场感只是谎言。但好在触及到了身体,状态生动,相应的产生了联觉性,苦痛和言语由此发散,不至于沦为无头苍蝇。

  • 卫立 0小时前 :

    对照着最近某县的事情看更有体会,都是关乎女性对自己身体的决定权,即便说的是60年代,但你会发现,即便60年过去了女性还是需要拼尽全力去争取这些最基本的人权,这种事情永远正在发生。

  • 卫云波 3小时前 :

    特效很棒!真的很爱星空和宇宙的感觉啊!!

  • 戈哲圣 3小时前 :

    一场跟随摄影机的关于女性身体的恐怖之旅。相比于手术器具,每个射向女主的眼神更为锐利,锐利到仿佛要杀死灵魂。

  • 孝丁兰 9小时前 :

    日常。波澜。阵痛。重归于日常。

  • 仉诗蕾 9小时前 :

    想到了另一部电影《四月三周两天》,影像更凌厉。父权、社会、律法、世俗对女性的重重重压,尽管如此,安妮仍然勇敢以对。如果我生下他,我会恨他一辈子。因为可能影响一整个人生。

  • 仝曼丽 9小时前 :

    60年代的正发生依然在20年代的今天正发生

  • 卫国华 3小时前 :

    弱社会处境化。在堕胎题材中,鲜少有以生殖与痛感角度去拍一个女性的社会遭遇,跟随摄影机去深入一个女性的生理结构与内心的苦痛,这显然得利于导演作为女性的存在。其实没什么好跟蒙吉比的,蒙吉身为男性导演,不可能去共情与理解怀孕女孩的生理痛苦,所以他的侧重点也就在于用摄影机制造出冰冷的影像空间,通过这个影像空间去影射堕胎女孩们的处境。拍法上来看,正发生的镜头设计并不好看,特写过于密集,整体影像空间是个体化而非整体化的,再加上画幅的比例制造出强烈的压迫感。但同时,这种被制造出来的压迫感又是真实的,隐形的痛,弥漫在闭塞的影像空间,这正是导演所追求的东西,还算前卫。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